建设历程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研究方向培养阶段:1997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下设城市设计研究方向,启动了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生教育的起步性培养,2002版培养方案该研究方向调整为城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研究;②二级学科发展阶段:2003年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立,2004年正式招生,初步建立学科独立的导师队伍、研究领域和培养体系;③一级学科提升阶段:2011年取得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队伍建设、成果积累及培养体系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2014年城乡规划学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点研究生教育评估。2016年合并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再次获6年期优秀通过。④学科建设优化阶段:基于城乡规划二级学科方向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凸显特色学科方向优势,以点带面促进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科研成果积累、学术发布强化、学科影响力增强,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奠定基础。

办学效果

通过培养计划不断改革和优化,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强化:①研究生学术发布质、量全面提升,过去6年间全部学生在读期间都有公开学术发表,其中38%具有较高水平发表,5篇论文获得了城市规划学会、风景园林学会相应的论文奖励。本学科4名学生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9人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②设计竞赛成果累累:2016年以来累积获奖50人次。在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绿点大赛”中一举斩获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项奖1项;2020 年疫情期间,组建跨学科团队在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中获(公众组)二等奖。 ③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频繁: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过去6年间共计40余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做口头报告,在城市交通出行行为、城市气候与形态、灾后重建、城市设计方法、城市社区等方向与中西方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检验了研究成果,拓展了学术视野。

办学优势

①我校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为城乡规划研究生办学提供了雄厚的支持: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作为“985”优势特色平台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形成了工、理、经、管、文、法、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与城乡规划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测绘科学、经济管理等,其中一些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为城乡规划学研究生办学提供了雄厚的支撑。

②科研项目累积、优势专业领域凸显:“创新研究”不断提升,纵向科研项目再创新高。2016年以来,我系教师新增立项纵向科研项目82项,累计到账经费1437万元。其中,新增重点纵向科研项目37项,包括“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关联效应及效能优化方法研究”、“川藏铁路沿线藏区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机理与规划方法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8项、青年项目7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科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3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基础研究1项、软科学6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5项。除重点纵向项目外,主要包括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以及各地、市、厅、局、委等政府部门委托项目。在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交通设施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成果。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学“交通特色”的形成与突显。

③“校地合作”不断深化,构建“教-学-研-用”创新平台:响应规划体制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要求,以“教-学-研-用”相结合,构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等多维平台;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省绿色人居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工程实验室、省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建设有交通建筑设计与规划创新实验平台、省级工程研究平台等3个特色平台;建立21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近6年我系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新增横向科研项目立项55项,合同经费1017万元、到账经费788.4万元,横向课题覆盖城市景观生态、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乡村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站域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科研产业孵化基地和学术交流高地。立足城乡统筹和公园城市建设,在川西乡村、川西北高原的适地性建设和城市建成环境生态优化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研究成果。“教-学-研-用”多维协同,为地方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持续推出作品,不断有设计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

④团队方向明确、人才效应明显、教研成果显著:城乡规划系已经初步形成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构建五个跨学科教研互动的教师团队,取得省部级人才称号6项、校级人才称号3项。在核心人才带领下,各团队科研成果效应凸显:2016年以来,取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学术团队影响力日益提升,为“学研产”协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科研、实践助力教学研究深入开展。2016年以来教研成果丰厚,省、校教研立项梯次培育体系完善,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8项,一般教改项目近70项;教研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成果一等奖3项;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省级3门,建设慕课7门;出版教材5部,其中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获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支持项目2项。持续优化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


(2022年8月更新)

Baidu
sogou